要求:
- 能用英语进行读和写,听说并没有要求;
- 喜欢上网,喜欢逛博客论坛,喜欢泡开心网人人网;
- 活泼开朗,团结友爱;
- 愿意在北京和我们一起长期发展;
欢迎自荐!请附一段自我介绍,发至以下邮箱:
要求:
欢迎自荐!请附一段自我介绍,发至以下邮箱:
邀请码放送,感谢新浪官方的龚民老师提供:
https://spreadsheets.google.com/viewform?formkey=dGFGbDBHc05PR0JwSnd4RTIzLUk3SlE6MA..
之前,曾经备受关注的“新浪朋友”最终还是被新浪微博的光芒所淹没了。今天有幸试用了一下,和其他Twitter类产品十分类似。但借助新浪的“名人效应”,以及饭否在国内的不幸,从商业角度来说,这个玩意估计能火起来(商业前景看好)
另,新浪博客侧边栏已经出现了关注人数,徐静蕾、韩寒等人完全比不上新生代九零后偶像们啊,哈哈:)
点击这里(可能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有效):
http://t.sina.com.cn/invite/att_reqback.php?uid=1641965573&code=4d94f800f0d9ff0a16a7cdd76570fedf
我的新浪微博:
一些相关链接:
百度贴吧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我在几篇日志里面都表达了对贴吧这一产品的肯定和称赞。
不过,这次百度大学贴吧的集体“失声”(失身、尸身、湿身??)达数个月,的确让人觉得有些无奈。我甚至以为百度大学贴吧从此就消失了,世界从此和谐了。
没想到,今天看到百度大学贴吧居然也推出了“实名制”,还颇有转型SNS的势头。真是太经典了。百度不愧是当下武林中最牛逼的武林之王和谐神教!
(纯属娱乐,无他意)
新浪朋友这款SNS还没对外开放,PR方面却是“颇有所获”:我所活跃的几家SNS中,几乎都在打探新浪朋友邀请的消息。真不愧是门户网站中最有“大媒体”风范的主儿。话说我第一次听说“朋友”这个名字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可直到今天,仍然“只打雷,不下雨”,在控制好友邀请方面,“新浪朋友”做的不是一般的谨慎。据我所知,连透露出来内部截图都比较有限。
“通过这种限量邀请机制可以有吊胃口之功效”的说法我并未亲自验证,当下乌烟瘴气的SNS环境却让我看到了其另一面 – 滥发邀请的真相与可怕。
“滥发邀请”的“缔造者”其实应该算是国内第一批SNS网站中的某几家。当年借着SMN这种打着“白领”旗号忽悠人的IM平台,这些勾当能火爆起来,是有温床的。
如今病毒式的邀请虽已濒临绝迹,但看看百度的“开心网”贴吧就知道这种“滥发邀请”的衍生形式仍然四处存在:一个“开心网”,培育出了多少个“人肉Spammer”啊!相比过去,现在只不过是让人们自己主动“中毒”,并给找一些“冠冕堂皇”的说法。其实稍稍想想就知道,通过邀请,你可以在SNS平台上获取更多的积分、赚更多的钱,说难听点,邀请别人加入某一个SNS,并不是因为这个SNS能给别人或者别人和自己之间的联系提供便捷,而是为自己的虚拟财富牟利。如此“邀请”,对互联网行业SNS方向的利润收入来说必定是有利的。但考虑一下整个行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我更希望那些善意的邀请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并被人们所分辨,认可。
开门见山,如果你在Facebook有账户,可以在登录后访问这个页面设置自己的个性网址。
另外,Pages和Apps也可以设置页面,不过需要有“1000粉丝”的设置资格。
这项功能的具体作用就是将你的Facebook主页由诸如:
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581280214&ref=profile
的形式变为:
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形式和Twitter十分类似:
之前,Facebook曾经将“个人状态”功能进行大整改,目标直指Twitter的LifeStreaming概念,而现在,Facebook推出个性网址,我认为是进一步提高用户的“归属感”:一长串Profile字符实在是让用户很难产生“感情”。这也是Twitter类产品成功的一个小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Twitter上,Facebook的该项功能竟然“荣登”热榜榜首(倒数第二还有一个FB URL):
昨天发了一篇《饭否的使命与机会》,一位网友发私信问我“怎样在微博客中构建自己的影响力”;之后是一位校友发邮件问我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文章。这些问题很经典,非常类似于几年前的“如何提高博客的流量”、“如何获得更多的订阅读者”之类。
不过,Twitter这类微博客,和博客网站还是略有区别。下面来谈谈一些个人观点:
〇、个人理解:什么是影响力
影响力有两种,正面的和负面的。
我想说的影响力,是一种自由自愿的影响,而不是一种强迫式的影响、倒垃圾式的污染。实际上,我并不希望自己在Twitter、饭否上有太大影响力(影响到那些粉丝们我可就麻烦大了),那样很危险,还会带来许多烦恼。
另外,随着专治制度的瓦解,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也是相互作用的 – 不可能无限扩大。你在影响他人的时候,必然被反作用所影响、所限制。“造神运动”虽然在地球的许多角落还猖獗不已,但终将被人们所识破。
一、内容工艺:可靠高效有营养
微博客主要是以人和消息为核心。因此,原创性和个性化十分重要。我简单分享三条我遵循的原则:
- 内容准确可靠
不要发假消息,尽量去搜集更多的情报之后再发消息。慎用“我们”、“大家”、“也”等主观性词语;草率之后要勇于修补。- 高效的工艺
整理好链接、精炼无废话、正确地使用@、#标记,正确的组织逻辑,准确地回复到相应的消息。
a、整理好链接,不要出现漏、断的情况。最好使用is.gd等网址缩短服务进行处理;
b、#代表关键词,也就是常说的tag(标签)。例如“我今天发现 #WordPress 系统的 #Akismet 插件有一个小bug”;
c、@表示提及某同网络用户,前后最好以空格隔开,例如“我今天和 @张三 一起去 #华中科技大学 打了篮球”。
d、回复消息时要注意点击消息上的回复按钮,不要直接@给那个人,那样会丢失回复的目标信息,你的follower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 有营养有意义有针对性
对人有启示、符合follower关心的话题。记住:Twitter不是qq签名。另外,针对性很重要,因为你发出的消息并不像博客、网站那样是给一群“泛读者”查看的,而是发给一群对你主动表示关注的个人(follower)眼前。我想,郭敬明老师如果有微博客又整天像韩寒老师那样忧国忧民,肯定是很会让他的follower们反感的。
二、频率:宁缺毋滥
我个人的经验觉得,微博客的更新频率在每天30次左右最好,且尽量集中在上网高峰期。一方面,更新过于频繁会对他人造成信息干扰,另一方面,在高峰期更新更容易将信息冲散稀释。试想,一大早起床看见满屏都是一个人在刷,肯定会引起反感。
三、互动:谦和积极
从Twitter的创始人Evan Williams(@ev)到大鲨鱼奥尼尔(@THE_REAL_SHAQ),即使是再有名、有地位的推友也会与整个社区中的用户互动。在Twitter类社区的影响性并不是绝对单一的 – 这也是许多河蟹的传统报纸不可能上微博客的原因 – 他们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宣讲了。当然,互动影响的选择性也十分重要,例如我就不建议郭老师的粉丝和韩老师的粉丝有过多的互动,那种互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很可能不是上面“影响力”中的“影响”:)
四、影响力!=Spam
在自己的Twitter或者Blog推广(推广这个词可理解为“毛遂自荐”)自己是可取的做法,但我比较反感那些到处留下自己Twitter账号的同学。而且,以索取follower为目的follow他人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毕竟,你不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不是吗。
最后,Plurk刚刚触礁,我希望Twitter能够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在我看来,Twitter目前只是一小部分人休闲娱乐的小花园。这些人没什么“目的”,也没什么“野心”,更不会去演变谁。
2008年,自王兴改变策略主攻海内之后,饭否萎靡不振了好久。然而,由于5G、校内、开心(001)等同质化平台的兴起,以及海外社会化网络市场的重心(资金和舆论)大幅由Facebook向Twitter转移,对于王兴这位执着的SNS创业者,饭否的使命与机会再一次出现了。
虽然饭否不是国内第一个尝试Twitter模式的网站,但其长期以来表现出的最大机会还是限于在本地化市场的领先优势。然而,究其实质,Twitter类产品的核心特色被公众所认可(而不是一群Geek的自由清闲地)才是饭否等本地化克隆能否在商业上成功的重要因素。本地化只是一个机会,不是实质。
Twitter有一些Facebook和Blog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是不受文化差异所干扰的,是可以为国内Twitter类产品所充分利用的。我认为,第三方应用的时代已经逐渐成熟了,接下来仍然是“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行业覆盖广度为王” – 如果Twitter做了几年还是我们这些做互联网的IT人在里面玩,那就太失败了。(百度、阿里巴巴在国内的成功以及最大的利润都来自于传统行业流入的资金)
社会化媒体比传统媒体的运转要坚韧有力得多,然而,由于目前几乎没有被大众所认可熟悉,“第一桶金”显得十分关键,而在我看来,“名人策略”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像新浪博客那样,把郭敬明老师忽悠过去整天发自拍照,然后再把那些粉丝们圈养到一起,围起来建立一个群组(论坛)让他们对着郭老师每天更新的自拍照“自由飞翔”。注意,我不想去讨论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我的个人喜好,我只想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这种名人模式是有效果的。
Twitter目前的名人效应(celebrity effect)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Wefollow(一款目前最专业、权威的非官方Twitter目录)上,celebrity(名人)的标签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之前说过,粉丝这种东西,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很可怕的。而名人之所以为“以知名度而生的名人”而不是“要刻苦修炼忍术的鸣人”,则与其受欢迎程度(popularity)有着密切联系。这个受欢迎程度在新浪博客就是页面访问量,例如韩寒老师的页面访问量是两亿多次,郭敬明老师是韩寒老师的一半,一亿多次;在饭否,则是“关注者”人数。国外知名媒体TechCrunch上曾经有过关于是否应该去掉关注者人数的讨论,最终的结果是,无论去掉的理由多么巨大,去掉之后名人们就都跟你不玩了 – Twitter又回到一群窄众(Geek)自娱自乐的清闲地。
饭否近期推出的饭否榜,表面上看是一个Wefollow的克隆,其实就是一种建立“社会化媒体偶像”的尝试。而且,在饭否榜上的“歌星”、“影星”出现之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偶像比Twitter上的名人偶像要有趣有意义有营养得多。
PS:我的饭否是 http://fanfou.com/awflasher ,欢迎各界朋友们来互加好友(请发消息告诉我你是谁)。
就在几分钟之前(北京时间4月17日中午),Ashton Kutcher(阿什顿·库切尔)的Twitter账号已经有超过100万个Follower,成功地赢得了和CNN重要新闻消息的“Twitter百万比赛”。而CNN方面也很大度地发了两条推:
Ashton Kutcher is first to reach 1 million followers in Twitter contest with CNN.
about 1 hour ago from CNN
虽然“名人”与“权威媒体”的对决曾被TechCrunch质疑没有太大意义,但CNN方面的回应的确让我有些惊讶。相信我们的XXTV有一日也能有如此的胸怀:)
另一方面,“名人效应”在twitter也引发了一阵讨论热潮,许多明星纷纷在Twitter开设账号。有趣的是,名人效应的真正开创者则是我们的新浪博客 – 想想当年徐静蕾的新浪博客访问突破一亿时媒体的评论和各界的反应,不也很类似么?作为旁观者,我们有权利给那些粉丝们泼泼冷水,但也不得不承认,名人效应在社会化网络应用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可怕的。而由于文化的差别,本地化的名人效应也许对于中国的Twitter克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近期我的博客读者群有越来越多互联网行业之外的朋友,如果您还不知道什么是Twitter,可以看看这篇《扫盲系列 – 什么是Twitter?》。另,我的Twitter,我的饭否,我的嘀咕,欢迎各界人士交流。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群的参与和思考,Twitter今年的爆发,充分地展现了“多元化”的力量和互联网作为社会化媒体平台的魅力。
附,来自官方的图:
更新几条消息:
http://jianghu.taobao.com/u/MzI4ODc2NDU=/inviter_front.htm
如果你认识我,并且对淘宝的SNS有兴趣,并且不怕折腾,我觉得可以点上面那个地址注册一下。
对了,我为啥要宣传淘宝的SNS希望您开动脑筋想一下,别一上来就枪手,谢谢。
(注意,和商业网站的Alexa排名等排名系统不同,Twitter(和个人博客一样)均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排名纯属娱乐,请勿较真!排名高同学们别激动过头了哦)
之前在博客介绍了Twitter(我有时候喜欢叫它“推特”)相关的文章,从入门到客户端再到第三方应用,让许多朋友开始体会到Twitter的乐趣。Twitter上的好友多了起来,虽然也有一些麻烦,但“推”动力显然是越发高涨,乐趣也越来越多。今天与大家分享两款我新发现的有趣的Twitter统计工具:
TwitterCounter其实已经出现有一段时间了,而我最近才关注它。它的功能十分简洁,主要是统计一个Twitter账号的follower情况,只需要在URL后输入你的twitter用户名即可,例如我想查看我的Twitter follower情况,输入
TwitterCounter.com/awflasher 就可以了:
另一个好处是,TwitterCounter还可以像Alexa排名那样提供对比功能,例如我们针对商业账号Google、Yahoo和Dell的进行一下对比:
TwitterCounter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提供一个类似FeedBurner的Follower数图标(其实这个功能很早就有了,我很晚才注意到它如此方便),只需要把以下地址中的“awflasher”替换为你自己的Twitter用户名即可:
http://twittercounter.com/counter/?username=awflasher
效果:
Twitalyzer这个名字还真绕口……但它们的野心似乎要比轻松简单的TwitterCounter更远大。别的不说,先看看它和Google Analytics的一段整合视频(其实用CSV导入导出,目前还很挫)
这一工具由Eric T. Peterson所有的Web Analytics Demystified提供。Peterson在流量分析领域已经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八卦一下,也许这是为什么他们或用asp的原因?),相信对Twitter这样新应用产品的统计,Peterson和他的团队能够带来更有趣、更中肯的结果。
关于Twitalyzer这一产品,我本来准备更细致地介绍一下,但好友XDash已经写了一份更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看这篇文章。
后记:Twitter最近在市场上的前景又随着一些突发事件和媒体报导而被普遍看好,第三方应用则“接踵而至”。另一方面,由于其基本数据结构简单:update(更新数)、following-follower(消息流向及消息影响力)、@(消息反馈、回应情况)、RT(重申数-即同样的消息被重复传递),吞吐信息纯度极高,第三方应用发挥的空间十分大。我觉得与其开发基于Facebook上重量级的娱乐性应用,不如开发一些基于Twitter(或者国内饭否)的工具级应用,更健康,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