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qq.com/invite/u/awguo
直接通过这个链接即可开通。
http://t.qq.com/invite/u/awguo
直接通过这个链接即可开通。
前天,腾讯发布了QQ校友这一款SNS产品。但在我眼里,它已经完全没有了新鲜感。自从校内网成功在软银融资之后,国内的SNS就越来越“标准化”:左侧的导航栏,右侧的新鲜事,再加上几个“抢车位”、“争床位”的应用。就好像在商场里买手机听到的标配一样:“支持蓝牙、支持WiFi、支持MP3播放……”
当然,QQ校友的市场潜力也不是没有:SNS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还是陌生的,就算校内网掠走了大专院校的学生、开心网抢走了白领市场,剩下的网民数量也不容忽视!我分析,一部分来自学业压力大、上网时间不规律的小学、初中、高中生,另一部分来自不经常上网的高年龄段人群。这两类人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几乎都会使用QQ!这也是QQ厉害的地方所在:你可以找到绝大多数校内的用户使用QQ,但不一定每一个QQ的用户都会注册校内网。
由于职业原因,我从2006年以来,一直严重低估国内外Web2.0之外的势力。2008年一月,我在广州见到几位工作于腾讯邮箱的校友,才发现QQ邮箱的市场覆盖率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果然,我自己的blog随后发布的一向匿名调查中显示,QQ邮箱的使用者占参与人数的16%,仅次于163.com(22%)、GMail(22%),而我的Blog读者群主要面向Web开发者、IT行业工作者,因此GMail比例高是正常的;163.com是国内多年的邮箱霸主了,QQ邮箱真的远远比我想的要厉害。而另一匿名调查,“您一般在哪更新博客、日志?”,则是以QQ空间21%的绝对优势胜出(其后是独立博客18%、百度10%、校内8%)
另外,QQ校友通过QQ群进行扩张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方式,如图:
然而,有利的数据并不能作为SNS成功的条件。QQ校友面临的大困境还在后头,依我看,目前有三大难题:
总之,QQ校友要想打造成一个成熟的SNS,要走的路还很远。而且,xiaoyou.qq.com这个域名也糟糕透顶:不但是个二级域名,而且还把目标用户锁定为在校读书的人群,实在是失败啊!
最近,腾讯十周年放出了一个有趣的功能,可以查询你的QQ是什么时候注册的,还能统计出你的好友分布。我的结果如下:
我的QQ注册于2000年8月24日,QQ年龄8.2年。我还记得那是我刚上高二的时候,一个朋友在网吧教我注册的(其实我97年上网,但当时除了对westwood感兴趣之外,对任何BBS、聊天室都毫无兴趣,就别提IM和SNS了,呵呵)
我的好友主要来自我的家乡湖北:
从目前的口碑来看,腾讯并没有赢得从业人员的尊敬,但它的不少经验仍然值得每一个从业者学习。纵然它在商业上的激进举措让许多学院派和理想主义者不齿,但它毕竟获得了成功,活了下来。在我们嘲笑QQ秀只是一个骗小孩的赚钱机器、在我们批判QQ宠物浪费了学生和上班族太多时间的时候,腾讯已经成为中国这一行业的代表企业之一。国外的不少行业观察者,也都逐渐开始深入研究腾讯的产品文化,并表示了不小的惊叹。
据我了解,长期阅读我Blog的读者有许多是GTalk的忠实用户,也有不少是用着MSN的白领。他们的QQ签名也基本都放上了这些IM的联系方式,例如我的QQ签名就是:“请用Gtalk联系awflasher at gmail dot com”。然而,从90年代末开始上网的人,我相信相当一段时间QQ(OICQ)都是你和外界维持联系的重要工具。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的欺诈,没有这么多的皮肉交易,也没有这么多的商业广告。我还真的挺怀念当时认识的几个网友的。记得高考前,跟一个中南财大的毕业生聊天,对方告诉我“大学里面什么也学不到”,那时真的让我shock了好久:)
另外,我在腾讯UE部门工作的一位朋友曾经告诉我,用户(QQ账号)安全是腾讯2007年遇到的一个极大的问题,而这是任何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不可能遇到的。(百度会像腾讯这样雇佣一批大量的客服人员去每天耐心地和一群刚懂事的小学生解释为什么自己的账号被盗用了么?显然不可能)
PS:目前,查询的速度非常慢,我刷新了好久才看到数据。也可以看得出腾讯确影响了多么庞大的一个中国用户群。
PS PS:我难得说这么多腾讯的好话,最后批评一下:这个登录系统在Chrome和Firefox下完全无法使用 – 这真是一如既往的腾讯风格,对于不是自己目标用户的“用户”,腾讯从来不观照。12日,许多网友纷纷表示Firefox和Chrome都没问题,但我这里的确有问题,难道是RPWT,登录框错位的截图:
今天发现QQZone开始支持Firefox了,就在几天前的某饭局上我还在抱怨:腾讯的产品向来无视Firefox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Firefox用户访问QZone会导致假死等奇怪现象,后来,腾讯索性把所有Firefox的访问者重定向到QQ空间的RSS上去。直到今天,终于,我看到了这个域名:
new.qzone.qq.com
不知道这次升级是否是如官方所述的“尊贵5.0”版。但看来看去,觉得腾讯的产品仍然是“权贵味”+“铜臭味”十足,看图:
测试了一下其中的交互功能,几乎完全移植到了Firefox,没有发现什么大删减。但样式错误仍然是很容易碰到,如图:
对于腾讯这样的企业,我会继续关注,并尊重。但因个人习惯原因,我肯定不会去使用这样花哨、效率低下的服务。QQMail暂时还不具备完全取代GMail的能力;TM虽然超出了日渐臃肿、广告扎堆的MSN,但仍然无法很好地像GTalk与GMail那样同步相关的信息;QQ空间更是花哨与低效,我这种人也不可能在QQ空间更新什么日志。
再啰嗦几句:我所处的北京互联网行业,尤其是技术圈子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歧视QQ和腾讯。我暂不去评价这种歧视是否合理,至少这种歧视让我们忽略、错过了许多信息:例如,QQ邮箱的用户已经悄悄接近网易邮箱;QQ模仿Twitter的滔滔已经做到了Alexa排名4000多。不得不承认,这些我们看着不顺眼的产品,的确获得了大多数用户的喜爱,是的,我们太不懂真正的中国互联网了:)
珊瑚虫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的陈寿福刚刚获得了三年的有期徒刑,就有无数的支持者要联合起来“杯葛(B0yc0tt)”腾讯。请原谅我用了“杯葛”这个词,因为我认为,它在某些时候显得不可取代。
看看这篇报道(http://www.awflasher.com/blog/archives/1229),你就会明白腾讯有多么强大了。我想,百度的IM向腾讯挑战没什么胜算。
来自腾讯2007的Q4报告与年报(英文版,PDF)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无敌的“赚钱机器”有多么强大。而一位专注于亚洲国家互联网行业研究的CEO:Benjamin Joffe,对此做出了如下的总结(原文为英文,我这里翻译、整理了一下):
归纳起来很简单:
当然,我也非常不喜欢那些动辄问候马化腾家人的人,毕竟这样显得很没素质。
无论如何,这就是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不过Benjamin甚至还建议Facebook和MySpace学习QQ出售虚拟商品。当我看到“Facebook / MySpace and others also have a largely untapped market: digital goods.”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怀疑这哥们在亚洲呆太久了。
JOKE:当然,我个人是非常希望腾讯这架赚钱机器能跨越太平洋登陆美利坚,去美国人民那里赚点银子回来报效祖国。
看到一则新闻,说是微软要和腾讯“合作”开发新的聊天工具MQ,并且作为Windows7自带的即时通信聊天软件,然后废除原来的MSN和QQ……微软产品线众多,IM只是Live计划中的一部分,而QQ则是腾讯的全部品牌支柱。一旦腾讯放弃QQ,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转载请保留:http://www.awflasher.com/blog/archives/1102
近日,微软入股Facebook让Google“尝到了酸葡萄的味道”,现在又盯上腾讯了?
在百度,发现已经有不少人在关注此事了,以下是一些热门搜索关键词:
我在微软的朋友用MSN,而在腾讯的朋友用QQ,现在我着破电脑开着个Gtalk实在是无法再开MSN或者QQ去取证这个传闻的真实性。不过,作为中立的一方,如果这个消息并非无中生有,我只想关心这几个问题:
腾讯的XiaoXiao发给我一段来自CnBeta的文章。第一眼扫过标题,似乎是说做珊瑚虫QQ外挂的soff被抓了。IM在我看来,已经逐渐与Gtalk直接划上等号,本也没什么兴趣继续看,只是发现原文还附了一段视频,于是好奇地看了一遍,再看看下面“血流成河”的评论,才发现原来这件事情已然引起“(网)民愤”了。
很早就知道珊瑚虫QQ了。那还是读大学的时候,作为内容消费者,我对广告是深恶痛绝的。当时使用珊瑚虫,因能去广告,确实喜爱有加。至于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显IP”,主要是针对指望靠QQ泡马子、钓凯子的饥渴男女们设计的“玩物”而已,对我来说,有与没有,也无所谓。
大一大二用的珊瑚虫QQ(外挂),后来逐渐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当我开始写Blog,并参与Google Adsense计划后,逐渐意识到广告的存在意义。于是,也渐渐开始放弃珊瑚虫外挂。当然,意识到广告的合理只是意识形态问题,从用户体验来讲,能省掉广告干扰当然更舒服,好在Tencent开始有了“TM”。于是,TM的开始逐渐结束了我对珊瑚虫外挂的依赖。
再后来,确立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GTalk+MSN+TM这样的IM组合。其实,对于这三款IM,虽然在即时交流方面为我无偿提供服务,但我仍然有一肚子抱怨,有空再细谈好了。
再到后来,据说珊瑚虫与一些合作伙伴整了什么QQ侧边栏按钮,并且开始安装工具条。逐渐地,负面的声音开始出现了。而2006年底,我甚至还听到“小道消息”说soff他们一个月赚了几十万,有vc都要给soff出投资。总之,一个以改善用户体验为主的、普通网民心中亲切可爱的“珊瑚虫”,开始遭到”质疑”。
我突然想起WordPress,这款彻底贯彻OpenSource精神的软件,也曾受到质疑和争议。早在2005年3月的时候,就有人发现了WordPress.org上存在被人为隐藏掉的“Sponsors”(商业赞助)链接。这篇日志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最终,PhotoMatt当众道歉,才得以和解。不过,这位Matt老大,过了几年又因在BrowseHappy项目中利用Google和Mozilla的Affiliate计划,赚取私利,导致以部分核心开发成员看不惯而离开WordPress团队。搞了个什么Habari和WordPress(直/间)接对抗
补充,关于WordPress和BrowserHappy的关系,是在北京WCB2007上从Lemon那里得到的消息,后来DF留言给出了更多线索,罗列如下:
其实,站在终端用户的角度来考虑,Soff和Matt的行为,都是迎合用户体验的(客观评价,IE无论是6还是7,肯定是不如Firefox的,这一点微软自己也承认)。只是,当最终市场形成之后,商业利益的出现,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些诱惑。而这种诱惑所导致的后果,和他们出发点的意识形态显然不是一致的。
当然,相信这种诱惑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致命的。相信没有几个人有资格责怪Matt和Soff的最终选择。我倒是觉得,Soff在其fans数量鼎盛的时期,如果趁势开发自己的IM软件,无论成败,相信将会有一个比今天好很多的结局。
BTW,不能忘记laf一把视频中那几个“QQ用户”,我觉得实在是属于一类没有判断力的傀儡,给电视节目充当素材。用这种没有任何伪装的虚假来敷衍观众,只能说他们还不够专业。不过,我也懒得骂这几个人,因为我根本就不care了。
http://taotao.com – “叨客”
域名沿袭了腾讯一贯的“Q作风”,双音重复,比如qq、wenwen、soso、taotao……
不过我认为,就产品本身来说,目前的“叨客”还不能与饭否较量。URL设计的比较烂不说,连GIF头像都不能上传,真让人失望。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叨客机器人”的官方头像是一个大胡子,不过加为好友之后,就不一样了,而且客户端确实做的不错,毕竟有QQ得天独厚的优势。
PS:这个域名似乎与淘宝(taobao.com)有一定的联系,以下是在Alexa查到的数据:
刚拿到了一个“身份”:第 700 号叨客,听起来还不错……饭否上激烈讨论着,大多数声音都对腾讯不利。不管怎么说,希望腾讯能在产品上下真功夫!
罗列一下几个主要问题吧:
其实很早的时候,我就听说过QQ书签(http://shuqian.qq.com)了,当初一致认为就是一个Web2.0上简单的抄袭。但一直没有实际需求:毕竟我目前并不是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也没有频繁更换上网接入的可能性。因此一直以来,我都是用Firefox的Bookmark来管理我的链接体系(即:收藏夹、Bookmark),非常方便。原文地址:http://www.awflasher.com/blog/archives/970
不过最近,由于调试Web产品,我需要频繁启动非Firefox浏览器,比如IE6(Standalone)、IE7、Safari for Win、Opera等。在这些浏览器中,除了Opera可以顺利导入Firefox的Bookmark之外,IE6、7,Safari都无能为力。因此,在这些无法导入Bookmark的浏览器中频繁访问我需要的网址,就比较麻烦了。于是,开始考虑网络收藏夹。
365Key是我第一个否定的。原因是它过于复杂了,也许我以后需求复杂起来的时候会用,但并不是现在。
接下来考虑的是”百度收藏“,因为一直以来,百度继承了Google简洁轻量的传统。不料百度收藏虽然比较简洁,但在功能方面,过于简洁了:唯一的印象就是GUI对Google Reader很像。而我最希望获得的”导入、导出机制”并不提供!对于已经有良好、丰富的Firefox收藏链接体系的用户,比如我,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重现”我的链接资源结构了。
同是中国互联网领衔企业,在网络收藏方面,腾讯相对应的产品线,我认为是完全胜出的!QQ书签为我提供了方便的导入机制,让我能很快构建自己的Firefox中的bookmark的链接体系,从而省出我宝贵的时间。而且,腾讯更是利用Firefox的API,自行开发了Firefox插件,这一点上,也更加说明腾讯在这套产品上投入的重视程度:我至今都没看过哪一家中国这些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能沉下心来研究Firefox的API的:) – 当然,如果是我孤陋寡闻,请一定批评:)
关于QQ书签,我的另外一些想法:
这篇日志很早就发了,但我编辑了一下,把标题反了过来。
原因如下,真是讽刺:
一、本来遇到的坏消息QQ不安全因素激活问题得到了解决,并找到了原因。
今天终于找到QQ-Active(不安全因素)激活的原因了!
所谓的不安全因素就是,我在广州的电脑上使用了TM,并设置为自动登陆。然而父亲偶然打开TM的时候就会登陆我的QQ。难怪我经常看见“您的QQ/TM在别处登陆”的提示,我以为是自己的电脑或者网络的问题,几次都忽略了这个问题,于是,腾讯可能做出了这样的推断:在武汉的我盗用了在广州的某人的QQ。不过我觉得也没有完全错怪腾讯,这期间确实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而且QQ/TM对于自动登陆的设置也显得过于大胆。如果能提供一个“即日取消在任何机器的自动登陆权限”这类的功能,我想情况会好很多。看来QQ/TM的用户体验虽然已经很优秀了,但仍然有待改善。
二、blog小贴士(BlogKit)的ComboBox的诡异表现让我对V2Component的作者彻底失望……且不谈我的程序,就是在相同的IE/FF版本,相同的Flashplayer下,V2的表现都可能不一样……比如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时候ComboBox的ListBox显示不出来。本来就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处理,这该死的ComboBox让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改进。考虑使用AS1速成一个ComboBox,要写个合适的,貌似也不是那么容易。
本来改进一下我的BlogKit是件好事,可是没想到ComboBox变得灵异了….sigh….
****以下内容为2006-04-12之前编辑:****
已经有一些善良的人们开始通过搜索“qq存在不安全因素”之类的关键字到我这里了。我确实也遇到这个问题(见后)。但是我也 Continue reading “两件事情,一好一坏反过来 : BlogKit + QQ’s “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