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同胞们和国学爱好者们先别激动,标题这么说,是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母语中文比英文可靠,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也越来越受不了那些不管出没出国都夹着一口英文的老师们 – 虽然我承认在某种场合这么做,或者直接点,这么“装逼”,确实能忽悠一些人。当然,五十步忽悠一百步这种事儿肯定会越来越少。
今天要说的话题和忽悠、装逼无关,而是一个比较务实的话题 – 为什么有时候英文比母语更可靠。
先说一段故事:
02年,和一位校友一起迷上Flash动画制作。很快,我自己看完了Macromedia Flash 5自带的帮助 – 不是不想看中文教程,而是我被各种Tween(动画)效果深深地吸引了,花了几天几夜不可自拔地看完了几乎所有的内容;我的这位校友则倾向于从中文书籍中学习,实际上,我在这之前也几乎不怎么看软件自带的帮助。但不得不承认Macromedia的帮助制作的是在是非常友好、易用。
这位同学始终搞不明白,书中的“标志”和“符号”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同一个概念,在中文翻译的时候译者直接将Symbol翻译过去了。而显然这个翻译并不是很适合。(之后,除了“元件”之外,我始终没有给这个Symbol找到一个更好的对应词汇,而Symbol显然只能在这一场合翻译为“元件”)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是Symbol不好理解么?是这个词确实没有必要翻译么?我反复思考,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标志”和“符号”都已经在中文中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并使用已久了(相比之下,“元件”显得“纯粹”一些)
把英文翻译为中文最怕的是,对应的中文词汇已经有非常明确、易懂的自身含义。你看,把John翻译为约翰就比较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吧?约?翰?太诡异了……
还是回到这个例子,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出发:一开始,我可能不知道如何理解Symbol这个词,因为它不是我的母语,而我又(幸运地)没有背过词典。于是,跟在我自己的体验着帮助走,逐渐地就能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然而,如果我一开始就把它当作一种“符号”或者“标志”的话,我的思维可能就很快被“符号”和“标志”的中文涵义给带走了,我可能就会满脑子都是“‘紫禁城’政治上是中国古代皇权的标志,‘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符号,‘布尔什维克’是共产主义者的符号”这样的内容了。这和Symbol本身在Flash动画制作中的涵义相隔千里。
是的,这有点像习惯思维所带来的问题,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坚强地把那些通俗易懂的词汇一个个都赋予一堆新的意思,直接用英文单词来理解,或者找一个新的词语组合(例如“夸脱”、“以太”),不是更方便么?这一点,还正好把汉语的精准体现出来了,我都觉得美国人要用一堆上下文来区分那些5、6个字母构成的词语太累了。
此文很不和谐,鉴定完毕。
PS:如果通过CBFW一下,不知道要改多少关键字。
恩,捐赠偶一套CBFW吧……^_^
QQ 上的三叶草。哇哈哈。
然后再弱弱的问下,什么是CBFW呀?
最后@aw 翻译这个问题,其实也有点类似主客观的问题。你的理解跟客观实际怎么能同一呢?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哈哇哇。
嗯 看似很不和谐
信, 达, 雅
就这三个字, 做起来很难
翻译也可以后面跟个”家”的, 呵呵
不过貌似找傅雷翻译这些专业资料也不太合适
看样子不懂阴文是对的
在美国呆久了确实会觉得有的意思中文没法说出来,因为有的英语对应某个特殊情景,类似于成语一样,而中文中没有对应物。而且很多专业领域的词还没有合适的中文翻译,比如Persona,cognitive walkthrough,heuristic evaluation,我可不愿意说“人物角色”“认知走查”“启发式评估”……
非常认同,所以aw说中英混杂是装,这会显得aw自己很装,哈哈!
Cat同学,人家是在美国呆久了 >_< … 我又没在美国呆久~
英文有好多不能用中文说的清楚”Persona””cognitive walkthrough”
同样
中文也有好多不能用英文说的清楚的“饺子”“功夫”
我觉得要中英文底子非常深厚,并且还恰好对技术内容有所深入了解的才能够准确翻译。造词这个事儿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并有足够公信力的。
呵呵 我英文小学水平。
挺好啊。。我还向幼儿园水平奋斗呢。
相关专业的翻译不是一般的英语达人能做到的,必须有强大的专业背景和相当的英文水平和中文水平,所以在flash这块,能有这样高度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也许AW应该扛起这个担子,别人不懂flash自然翻译的不好
我没有这样的高度,我只能解释这个问题而无法解决,MovieClip如何翻译?Spirte如何翻译?我没辙!:(
MovieClip 电影夹
Spirte 雪碧
原来是雪碧..
movieclip不是”视频剪辑”吗?或者说”视频片断”?
Spirte这个就不清楚了..没见过.
其实翻译也是一种艺术
对头
不太懂
技术上确实很难做好翻译。我一开始学也是直接看flash 5的帮助学起来的,后来出了中文版后,就一直都是用中文官方帮助,英文帮助就不怎么看了,直到后来有一次因为特殊要求,必须自己做一个超轻量的文本滚动条(做AS 2动态文本使用的滚动条,因为对tinny这一点要求极严,记得好像是要限制在7K以内,里面还要包括transition效果,光transition就已经占了接近5K了,所以不可以使用组件)。查了半天flash MX 2004的帮助,硬是没找到怎么样获取最大滚动的数值,后来仔细对比各个属性后,发现textfield居然“文本宽度”和“文本高度”属性各有两个,看详细说明也是一头雾水,最后无奈,突然想起来去看看英文帮助,才发现原来英文帮助中textWidth和textHeight是指文本内容bindingbox的宽高。也许是翻译人员压根没弄明白bindingbox是什么意思,就干脆忽略过去了,只是害苦了我,为了这个翻了整整一上午的帮助文件。从那次开始,我就养成了在机器上同时保留中英文两份帮助文档的习惯。中文帮助看不明白的时候,英文帮助里往往能找到满意的解答。
其实计算机技术上,翻译的让人郁闷的比比皆是,比方说“鲁棒性”这个现在用的很多的词。相信大部分第一次接触这个词的人都会晕菜,天知道什么叫鲁棒性,按字面理解,只怕会变成“山东棒子性”,但它的另一个翻译,却让人一眼就能弄明白将的是什么,就是健壮性,那么,当了解所谓鲁棒性就是指健壮性时,估计很多人都会骂那个如此翻译词的家伙吧?不过话说回来,对一个外行的翻译人员来讲,能把robustness这样一个从未见过的词翻译出一个“性”来,也许已经很给面子了,至少让你明白这是指程序的某项性能,如果直接翻译成鲁棒,那才叫糟糕呢。
学习了
深有同感
你是茅永恒吗?
Adobe的那些产品额。。还是看中文帮助吧~~汗
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阅读母语译文容易受到对母语原本理解的影响。
翻译这个东西,还真说不好~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优势,有时英语一个词可以表达中文的一大串,反之亦然。
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凡事有度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有人完全不通英文,那么“符号”,“标志”足够了,虽然费解一些(一个词翻译成两个词纯粹是译者的问题),如果在某些既不通英文又不通中文的人眼里“符号”和“Symbol”完全没有区别的。
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你的思想,前提是须假定别人也能看(听)懂。
问题不是一个词被翻译为了几个词,而是翻译过来的词是有问题的 – 它已经被赋予某种涵义了。我觉得,“理解一个新的东西”比“推翻一个旧的东西”要容易得多。
其实不然,文字发展都现在,已经再无新字可造(GrassMudHorse以及其汉字除外),也就是说我们以后无论什么新的词都是基于几千个“已经被赋予某种涵义”的字所组成的。
“元件”在某些专业中已经被定义了(我假设的,如果不是,纯属不幸),所以这也不算一个新的东西了,怎么不被一个词束缚在本来的意思上本来就是一个人在接受新的知识的时候所应该做到的,从而用旧有的词汇表达新的意思。
我依然坚信翻译是应该的,同时我亦坚信某些词是无法翻译为母语的,因为某些词在上下文/当地中已经具有深厚的涵义。
其实也就是翻译“信达雅”的问题,假如可以完全准确无误的翻译出本来的意思,敢情是好,但是期间的工作不是随便可以达到的。
归根到底,翻译意义在于让不懂其他语言的人去理解其他人的思想。如果“Symbol”不作翻译而存在于文本中(译文),也就是将译者的工作交由读者去做了,那么翻译的意义荡然无存了。
也就是说,一篇译文的作用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作者的意图,但是由于某些词汇不作翻译,变成了引导读者去读原文(或者理解原文),那么翻译的作用何在?
简单举例,一部天书,唯有一个人可以看懂,但是对于其中词汇他(她)不作翻译,而让你自行理解,你该作如何感想?
Symbol只是一个我认为比较合适的例子而已,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里讨论“元件”二字究竟在什么专业中被赋予了某种“深厚涵义”。我更没有为“放弃翻译”而找接口。像I want to eat,翻译为“我想吃东西”就很好。
努力翻译、甚至创造是好事,我在最后也提到了,“以太”、“星巴克”、“必胜客”这种外来词,我觉得都很可爱。
我们的理解并不冲突:)
我觉得要求翻译过来的词汇没有特定涵义有点不太实际,想想原词本身恐怕大部分时候也不是专用的词汇,而是对旧的词汇赋予了新的比喻。当然说如果能根据音译找出个合适的翻译,是最好的,但是相应的翻译成本将大幅提高,毕竟不可能每个词都逐字翻译。尤其是针对一些技术类文章,并不是每一个字都字字珠玑,推敲太久只会拖延进度。
我一直想知道信达雅是什么意思..
这说明对自己母语的理解,都是外人所不能比的
感觉的确是这样的,计算机类书籍我更偏向于去读原版..
并且对书中引号内的出现的名词,不在脑海中转成中文,把它们就当作一个记号.
stone石头
估计是这样的 学到牛逼之后就抛弃母语了 是不是这样? 但是母语却忘不掉了 是不是
的确如此。
谁让电脑是英语为母语的人发明的呢
That’s exactly why it takes me couple seconds to tweet in English, but several minutes in Chinese. There are so many terms I take for granted in English but need to research in Chinese. Yet Chinese is actually my mother tongue. Shame on me, I know. 😦
Should be proud rather than being shame of having such a great language 🙂
某些中文文档习惯于直接翻译英文文档
结果翻译又常常对 单复数 和时态理解错误,造成中文版表达的完全是两个意思。
所以我不觉得用英文有什么装b,特别是专业词汇,动词用中文,名词就直接用英文就好了。
一个element在中文中都有不同的翻译。
John -> 约翰 源自粤语。 约翰的发音是由粤语演变过来, 当年在虎门设立的翻译馆从事了很多的翻译工作,我猜测就是这么来的。
翻译工作中的“不可译性”是绝对存在的~
哪个人相信世界上存在100%准确的译文,那只能说明这人对语言太外行了
哈哈,话说UNTRANSLATABILITY这个词都没有中文Wiki词条呢。
楼主此文相当不和谐,是否没有出过国的英语老师都不应当讲英文了?讲英语就是装逼?那是否可以为楼主讲中文也是在装逼呢?又或者楼主英语即讲的没有外国人地道,中文又讲得没有本国人地道,可否人为楼主无论是在讲中文还是讲英语都是在装逼呢?
本人非常反感那些以为出国就真以为自己是白人之徒,几年前在一次在未来之星英语比赛中看到,几乎所有的参赛获胜选手都是在国外长大 回来跟自己本国的小朋友比赛英语口语, 这个有可比性吗,有必要比吗?好比拿个中国小孩出国跟外国小孩比中文,还自鸣得了。以为自己了得,直接跟外国人比英文得了,还回来秀自己,有意思吗?难道也是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