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认为,较强的英语水平,至少是阅读水平对事业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于一些“复杂”而又“根深蒂固”的原因,我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种种争论一直都太过主观了。大多数人一直缺乏一种冷静、理智的独立思考态度,非常地缺乏。
关于英语这门学科,新东方的笑来老师说的非常到位,他的一篇文章,我强烈推荐读一读:《别对英语感兴趣》。
简单点说,学英语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是获得一个分数。可悲的是,我们长期以来愚昧的教育思路让大家都把学英语的目的锁定为“获得一个分数”、“一个学位证”。怀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英语,实在是对青春的亵渎,对财富的浪费,对青春和自由的摧残。
对于英语学习,我坚信现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大多是骗钱的。要体会其中微妙的意义,包括益处。大家不妨用EMule下载一篇《如果改善睡眠》的PDF。这本书很短,即便英语不好的,对着翻译工具把这本书看下来也花不了太多精力。但它所引进的理念、提出的建议,确实非常有实际帮助的。国内到现在我都没看到什么对应的好书;另外推荐大家看看Wikipedia的这篇“移动设备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也是非常好,非常对人有益的知识。这些知识,中文的实在是太少。百度知道有一些相关的资料,但大多没什么科学依据和引用出处。
生活、保健方面的知识,其实也有很多志愿者在不停地翻译给大家。但对于行业,毕竟差距太大(咱那些搞科研的老大们大多都忙着养家糊口了),不得不承认直接获取行业最新的原文信息将会使你更好,更强大:)
如果英语阅读能力优秀,则可以让你直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信息。并且可以快速地筛选出对你有利、有意义的信息。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利用这些信息来改善生活。如果你不是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请不要懒惰到把这些信息的获取渠道全部寄希望于翻译。翻译有两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 时间差距
信息无法“保鲜”;对于激烈的行业竞争,你必须第一时间获得准确的信息; - 质量差距
毕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僵硬的翻译反而会让我们优雅的汉语显得啰嗦晦涩。
这两点,同时又有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味道:真正优秀的翻译,是自己看完全文,然后重新以汉语的方式来“再创作”。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对英语是彻底的不感兴趣
我也不感兴趣。我只对digg.com、lifehacker上的优质内容感兴趣。他们要么带给你赚钱的心得,要么告诉你保护自身的建议。
再要么告诉你如何说服别人对英语感兴趣,或者告诉你如何让一个mm对你感兴趣。那就足够了~
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的水平也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想学习英语的朋友不妨到我的博客上仔细看一看,如有任何学习英语方面的疑问,敬请提出来,我都会给出解答的 😀
我觉得学英语不是兴趣与非兴趣的区别,它也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
只是为了需求而去强化英文阅读的能力。
学英语太重要了
我现在是个高中生,将来主要想从事互联网行业,英语对获取第一手资料必不可少。
另外,最近在看罗素写的哲学书,着实发现,中文翻译实在是让人费解,不知所云。如果想准确了解西方文化,英文是必需的。
我其实想说,英语是一个技术标准。
广泛适用于programming/ entertaining/ publishing/ SCI/ …
精辟
不见得吧,美国人创办的当然是以英语为标准(他习惯用英语),但不能因为这就把英语看作是标准.标准是这种先进的文化和理念,而不是语言这种载体本身.
1.你没有懂我的意思
2.语言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载体(可以去看点语言学概论什么的,多了解一下)
我认同Fishrine的观点,语言不仅仅是载体,有些东西就只能跑TCP不能跑UDP,你一定要用UDP跑的话就造成很多细微问题。IP协议簇有那么多分支协议,为什么有些成功了有些没有?理论上我们用一种协议去bridge另外一种一定是可行的,但其实不是,特定的数据就跑在特定的协议上最高效。
特定的思维模式,就以特定的语言来作为载体更好。
英语学习是一种很实用的东西,活到老学到老,只是不要把它的学习想的太功利化就行了。
对最后一句话深有感触,因为最近也在翻译一些东西,但只是简单的“翻译”,如果做到“重新以汉语的方式来’再创作’”,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
可以转一下吗?
Hello,建议你用Safari浏览器看看你的blog。因为在Safari浏览器里面,看不到滚动条,无法滚动页面!
aw好像已经知道这个问题了,只是还没有fix。
“简单点说,学英语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是获得一个分数。”
“简单点说,学英语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获得一个分数” ?
英语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其实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工具,而已。
说英语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如说用英语思维是另一种思维方式。
英语也仅仅只是一种表达工具啦。。。晕喔。怎会神话到一种思维方式呢?
您好
我是《IT经理世界》记者成远,能否和你聊聊校内网的情况,想写个报道,采访了谢文,周鸿一,也常和王兴聊,希望能尽快见面,我约了校内的刘健,还没定时间,希望和校内官方接触之前先私下跟前员工和一些超级用户聊一下。多谢了!
抱歉,我最近身体不适;又逢公务缠身,不能接受采访。
你可以选择“公派”我去,假如稿费分我一点的话,咔咔。
可以啊。你作为awflasher.com的对外发言人来参加这个采访吧:)
呵呵……其实我也病到“七彩”(Cantonese说法)……
额,貌似找到错误了…”学英语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是获得一个分数”这一句话看不懂,是写少了个”不”字吧?
搜索不到《如果改善睡眠》~O~
这是一个eMule链接,请先下载eMule
可以用Google搜索一下。
我对改善睡眠没兴趣,我对改善睡眠之前的活动有兴趣~
很黄很暴力
没关系,模板不错,颜色挺有特色的,虽然不是我喜欢的颜色,赞一下!
事实上,中文忽悠人的文章不少,英文忽悠人的文章也不少,不要看到是英文文章就以为一定是好的科学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国外的东西好,因为我们接触到的是少数,只有脱颖而出的那部分才被我们所看到。
长期对英语爱不起来也没办法,看了这篇文章,有空还是找些英文博客看看吧。
世界上的书是读不完的 关键在消化自己需要并想要理解的
英语的种种优势都是英美的强势文化造成的,不能因为它的强势就否定了自己,而去崇洋媚外.当然,固步自封的排斥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不断的学习,够用就好~
为什么?为什么是强权文化所造成的?为什么不是英语与汉语的其他方面差别导致其现在的优势?
我没有针对PP的意思,我希望就事论事地说一下。中国人的教育方式让人习惯于说空话,在没有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时就对它下一个感情定义。我们“爱国爱党爱校爱班”,写作文吧。你对这个“国、党、校、班”都还没有个深入了解,老师就逼着你先去爱了,这多么不符合常理,这多么先入为主。
在中国人的blog或者comment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在根本没有论证前提的情况下,一开篇就是我爱这个我恨那个,完全是受自己的情感所主导了。拿PP这个comment来说(我真的没有针对你个人的意思),“英语的种种优势都是英美的强势文化造成的”,这就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基调,并因此推导出“不能因为它的强势就否定了自己,而去崇洋媚外”。然而我开头提出的一系列“为什么”,没有任何解释。
而事实上,如果你不能够论证那些为什么,你的论据就根本不成立,你的推导也就肯定是无效的。注意我说的是推导无效,而非结论不成立。“因为先有鸡才有蛋,所以我更喜欢吃鸡肉”,这论据是无法被证明的,推导是无效的,但结论或许碰巧就是对的。(因为中国人就喜欢揪住别人的辫子说话,为了防止有人说我反对其论据就是反对其论点,然后说我崇洋媚外,我必须说清楚我对其论点不表态。)
顺便说一下,因为美国这个英语国家很强调我所说的那种严谨性,不会犯一些(大陆)中文使用者常犯的这类错误,这也使得英语的文章看起来比中文更具严谨性,这就增加了英语作为科学界官方用于的优势。
在英语国家强大之前,其实主流是法语,因为当时法国(王朝)的强大,以及法语比英语更具严格性。中文,太艺术太随意了,用来写诗词非常有优势,这是英语无法做到的。例如任何一个英文句子都必须要有主语谓语,谓语里面可以有或没有宾语,而中文的主谓宾都可以随意省略。“我很开心”,这就没掉谓语了,实际上是“我是很开心”,但有谓语的说法反而是错误的。
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你的观点也明显带有主观意愿.不可否认,每个人的观点都会有自己的主观看法,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不同,没必要论个谁是谁非.就我来说,汉语,英语,法语,俄语… …都是人类发展进化产生的交流载体,没有谁优谁劣,谁是谁非之分.如果当初是俄国人做了第一快CUP,制定了互联网机制,以俄语作为技术标准,估计现在你现在也一样用的尚好.不能因为现在习惯于英语的机制就主观的认为这是英语的语言优势造成的.
强势只能是文化强势,纯粹的语言是中性的。
实话说,我很讨厌某些英语为母语的傻逼们。在Digg.com也有不少。
一句话:外语是工具。(不仅仅是英语)。over。